
当国产动画《中国奇谭》中小猪妖“想离开浪浪山”的台词引发青年共鸣时,山西省偏关县尚峪镇的到村工作大学生尤井杨,正用双脚丈量着家乡的土地,用青春书写着别样的“下山”故事。这位“逆流”返乡的00后青年,以“忻”青年特有的担当,在晋西北山峁间绘就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一、反哺桑梓:从都市霓虹到乡土星光的青春抉择
2021年从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毕业的尤井杨,曾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社团、体育、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并参与了省级、校级活动达30余项,多次获评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他本有机会留在繁华都市,却毅然通过山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回到晋陕蒙三省交界的偏关县——这片承载着“黄河与长城握手”传奇的土地。当同龄人追逐都市霓虹时,他选择成为黄土地上的“新耕者”。
“这片黄土地是我的母亲,她用厚实的胸膛托起我的童年,用沟壑纵横的掌纹教会我坚韧。”尤井杨凝视着窗外连绵的梯田,将这份深情化作返乡建设的行动宣言。在西部计划服务的425个日夜里,他像一株挺拔的高粱扎根乡土,用青春丈量着晋西北的山峁沟壑,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乡土情怀。西部计划服务期间,他扎根基层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因表现突出获评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员,并连续当选共青团忻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共青团山西省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
“个人理想如同黄河岸边的老梨树,只有把根扎进民族的土壤,才能在春天开出雪白的花。”历史的指针拨向2022年,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三晋大地,尤井杨毅然卸下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光环,以到村工作大学生身份走进尚峪镇西峪村。在长城脚下,他的足迹与先民的脚印重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职业转换,更是一场青春的接力。当都市的霓虹在远方闪烁,他选择成为照亮乡土的星辰,让个人奋斗的轨迹与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同频共振。
二、躬身笃行:扎根泥土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在尚峪镇西峪村,尤井杨这位身兼村务民生办事员、党建工作承办员、财务管理报账员、集体经济助推员、理论政策宣传员、基层治理网格员的“村务六边形战士”,每天揣着磨出毛边的民情日记,像不知疲倦的陀螺转动在黄土沟壑间,年走访320余户次。
他的工作日常,是充满烟火气的民生进行曲:给独居老人捎带降压药时,他顺势将医保新政策“翻译”成灶台边的暖心话:“大娘,这住院费能给咱多兜两底,您安心养着,国家给咱托着呢!”在田埂上蹲点和老农算经济账,他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化作种子:“土地流转政策就像给咱土地上了保险,丰收更有底气”;举着村村通为留守老人进行养老保险认证,他让数字鸿沟生出温情的双翼:“贾爷爷,您对着镜头眨眨眼,就像和孙子视频唠嗑那样”,他握着老人布满沟壑的手,一步步完成人脸识别。阳光透过窑洞窗棂,映照着老人绽开的笑容,仿佛正在编织跨越数字鸿沟的亲情纽带。当认证成功的页面出现,老人浑浊的眼里泛起光:“这后生,比俺孙子还有耐心!”尤井杨知道:这声声赞誉,正是数字时代最温暖的民生答卷。
面对村务财务专业问题,他在导师王潇婧的“传帮带”下跟账学账,逐笔理清账目,创新“线上线下双公开”模式,让集体资产在阳光下运行,当公示栏前围着看账本的老人竖起大拇指时,尤井杨知道:这面“明白墙”,正在浇筑干群间的“连心桥”。
三、赓续开拓: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的青春光华
“只有尝过泥土的味道,才能懂得伟大的思想。”尤井杨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嘱托转化为实践:在春耕秋收中向老农请教“三农”智慧。芒种时节,他为自己开展12场“田间课堂”,向老农请教“看云识天气”等传统农耕智慧,指尖拂过因无霜期短而刚出土的糜子苗,仿佛在触碰千年农耕文明的密码;秋分前夕,他跟着村民测算“渗水地膜”的保墒效果,用科技密码助力农业振兴。他将光伏公益性岗位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设置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21个,带动12户脱贫户年均增收3900余元。这方黄土塬上的“浪浪山”,如今正上演着动人的蜕变:依山势层叠修筑的窑洞群落间,23盏光伏路灯串起星河;梯田缠绕的山峁上,5000余亩渗水地膜泛着科技银光;文化活动室的电子屏前,党员干部正带头研习智慧农业新技术,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正在这里碰撞出乡村振兴的璀璨火花。
四、赤子丹心:用奉献与担当浇灌乡村振兴之花
“基层不是大车店,而是干事创业的热土。”尤井杨以“三员”身份践行初心——作为基层治理网格员,他配合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村标牌下的“说理台”,见证了他把“法理”化成“情理”的智慧,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作为党建工作承办员,他创新推行“主题党日+环境革命”融合模式,每月组织党员开展2次“红马甲在行动”专项活动,累计清理陈年垃圾12吨,整治卫生死角38处,整洁域内河道1.2公里,让“党员红”成为扮靓美丽乡村的亮色。通过建立“1+N”党员联户机制,16名党员包联131户群众;作为集体经济助推员,他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生态化、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同时,大力推广特色种植,西峪村2024年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27亩,构建起用地养地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同步规划特色杂粮产业带,张杂3号特色谷子种植320亩,示范种植糜黍、高粱等“特”“优”杂粮作物,形成“一主多特”的作物种植格局。既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又蹚出了特色农业转型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依托光伏产业扶持资金的强劲赋能,西峪村集体经济2024年度收益首次跃升至26.31万元,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尤井杨既以“求知若渴的学子”之姿躬耕实践,又以“乡村振兴魔术师”般的巧思妙想多维发力。他运用远程学习教育平台开设“乡村微课堂”,用短视频记录乡土文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微空间·大效益”的创新实践,引导村民将闲置庭院资源转化为致富聚宝盆。通过测算,户均年增收达8300元,让农家小院真正成为“一亩三分地”外的增收新空间,实现了“方寸地生金、庭院里淘金”的产业升级。西峪村党支部书记秦吉小感慨:“钱袋子鼓了是实打实的获得感,村容美了是看得见的幸福感,年轻人回来了是触得到的希望感!”
五、青春回响:新时代青年的乡村振兴交响诗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尤井杨笔记本扉页上这句被反复描摹的话语,道出了新时代青年的价值选择。从“离乡”到“归乡”的双向奔赴,他的故事恰似一滴水珠折射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从“浪浪山”到“希望田”,1.9万余名到村工作大学生正以青春为犁,深耕着表里山河的千年沃土,以“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拼搏姿态完成时代命题:让个人理想在乡村振兴的经纬线上生根,让青春星火在共同富裕的坐标系中闪耀。